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In pictures: Victorian homelessness
In pictures: Victorian homelessness
http://www.historyextra.com/article/social-history/pictures-victorian-homelessness?utm_source=Facebook+referral&utm_medium=Facebook.com&utm_campaign=Bitly
A comfortable home was out of reach for many people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as poverty became an increasingly common problem throughout the period. Victorian London’s poorest residents are now the main focus of an exhibition at the Geffrye Museum of the Home
Friday 19th June 2015
Submitted by: Jessica Hope
15
Share
Tweet
Plus
BBC History Magazine - 5 issues for £5
'Houseless and Hungry, engraving by Luke Fildes, 1869 © Cardiff University Library: Special Collections and Archives
Named Homes of the Homeless - Seeking Shelter in Victorian London, the exhibition takes a closer look at the lives of the poor and the homes and buildings they inhabited.
The exhibition draws on recent research into how some people attempted to avoid the workhouse by renting a bed for the week, or just a night, in lodging houses with strangers. For those who could not afford the rental prices, many were left homeless and slept on the streets of metropolitan London.
The photographs, paintings and artefacts on display at the Geffrye Museum of the Home portray the reality of homelessness for many during the Victorian period.
Men in ‘coffin beds’ in a Salvation Army Shelter, c.1900 © The Salvation Army Heritage Centre
A Recess on a London Bridge by Augustus Edwin Mulready, oil on canvas, 1879. Laing Art Gallery, Newcastle-upon-Tyne, UK © Tyne & Wear Archives & Museums/Bridgeman Images
A ‘penny sit-up’ in a Salvation Army shelter in Blackfriars, London, c1900. Photograph published in Living London edited by George Sims (Cassell, 1901). © Geffrye Museum of the Home
The Pinch of Poverty by Thomas Benjamin Kennington, oil on canvas, 1891. © Coram in the care of the Foundling Museum
Lodging House in Field Lane from Sanitary Ramblings by Hector Gavin 1848.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Wooden doll dressed as an elderly inmate of Thursford Workhouse in Norfolk, c1900 © Norfolk Museums Service
St Marylebone Workhouse new casual ward for the poor from 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867 ©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The Homes of the Homeless - Seeking Shelter in Victorian London exhibition will be open at the Geffrye Museum of the Home until Sunday 12 July 2015. Admissions are £5 for adults and £3 for consession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exhibition, click here.
Article Type: | Social history | United Kingdom | Victorians | Feature | BBC History Magazine |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通識導賞﹕銅十字 揭開景教千年文明
通識導賞﹕銅十字 揭開景教千年文明
http://news.mingpao.com/pns/%E9%80%9A%E8%AD%98%E5%B0%8E%E8%B3%9E%EF%B9%95%E9%8A%85%E5%8D%81%E5%AD%97%20%E6%8F%AD%E9%96%8B%E6%99%AF%E6%95%99%E5%8D%83%E5%B9%B4%E6%96%87%E6%98%8E/web_tc/article/20150614/s00005/1434218760685
(劉焌陶攝)
(明報製圖)
(劉焌陶攝)
(劉焌陶攝)
港大中文學院馮錦榮博士(左)、港大建築學系龍炳頤教授(右)(劉焌陶攝)
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Mr. Florian Knothe)(劉焌陶攝)
【明報專訊】一批在中國元代鑄造的景教銅十字,全球現有一千餘件,最大一批共九百七十九件,珍藏於香港大學,其中七百多件,更在上周三起於港大美術博物館展出。
广告
這些直徑只有三至八厘米的銅十字,上面有各種紋理,甚至有佛教的卍符號,又有鳥、魚或太陽的形狀,當中隱藏了什麼玄機?為何如此神秘?
而「景教」又是什麼?
這為元代甚至更早的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麼影響?
上周三港大更舉行了為期三天的「景教國際學術會議」,專程邀得二十位世界級權威研究專家一同深入探討。
請教過港大建築學系龍炳頤教授、中文學院馮錦榮博士以及港大美術博物館總監羅諾德博士,才知道,景教在一三八○年前傳入唐代中國,無論在天文還是機械等範圍,都對當時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這批銅十字就像一個個解密的鎖匙,是元代景教的重要信物,讓我們由專家帶領,經歷這一場跨越遼闊歐亞土地、歷時久遠的文化軟實力交流。
景教起源
來自基督教「異端」
要 解讀景教銅十字,需追溯至景教起源,一段由西至東的漫長旅程。在早期基督教裏,一位主教名為聶斯脫理(Nestorius,三八六至四五一年),對於耶穌 的「神人兩性結合」有不同看法,指童貞瑪利亞只是「人」,只是生育耶穌的肉體,而沒有賦予耶穌神性,質疑她「天主之母」的地位。聶斯脫理的質疑被視作異 端,及後更被革除職務、逐出教會和國境。自此聶斯脫理的追隨者遷移到波斯(今伊朗)、中亞等地,繼續向東面宣教,此派又稱為亞述教會。兩百多年之後,聶斯 脫理派經過新疆傳進中國,當時正值唐太宗貞觀九年(六三五年),聶斯脫理派被稱為「景教」。至於「神人兩性結合」的爭議,在千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爭持不 下。
新疆沙漠
掘出《舊約》詩篇
馮博士提到,在十九 世紀,鄂圖曼帝國是新興帝國,想從現在的伊朗、伊拉克等地攫取利益。在探險隊被派遣到近東一帶時,發現了一些古代亞述教會的寺院,即是大秦寺(景教寺)。 景教傳入中國時,傳教士借用了當時為人熟悉的道家、孔儒和佛教等術語,來宣揚自己的教義,所以景教徒又稱為景僧。大秦寺稱作「寺」,而「大秦」意指近東, 可估計是偏近中國形式的建築。之後在一九○四至○七年,德國有探險隊到達現在新疆東面的吐魯番,在沙漠發掘出很多出土文物。帶回柏林研究之下,驚見出土的 殘片文書裏,有古代的敘利亞文,記載了《舊約》的詩篇和福音書。這成為一大懸疑,為何西方基督教的文物,會在東方出現?
明朝出土石碑
揭古希臘科學傳入中國
原 來,有一件線索早在明朝天啟五年(一六二五年)曝光,這在傳教士間轟動一時。當時在長安城西南面,出土了一塊高於人身的石碑,上面刻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 碑」。石碑上刻滿了密密麻麻的中文字,石碑底部更有一段古敘利亞文。石碑記載了六三五年至七八一年間,景教如何經過古代絲綢之路進入唐代,還出現了多個敘 利亞波斯僧(即景教徒)的名字;並提及景教教義,和「景教」意指「光明的宗教」。石碑上其中一個名字「大德及烈」,原來在石碑的底部也有敘利亞文 「Bishop Gabriel」,「大德」指高僧(即Bishop),而「及烈」與「Gabriel」相對應,證明此為重要人物。原來在《唐會要》中也著有「波斯僧 大德及烈」這個稱謂,當中記錄了大德及烈和廣州的市舶司(即現在的海關),受中央訓令,要為國家製作「奇器」。什麼是「奇器」?馮博士研究古代科學史,他 推測,「東敘利亞教會的『學問僧』,懂得古代占星術和古代科學儀器製作,有部分很可能來到了中國。」後來在明末清初,出現了一本《遠西奇器圖說》,由此確 定,奇器就是指古代希臘的機械,像繩纜、滑輪等科學。謎底解開,碑上記載的這一位波斯僧,曾將古代希臘的科學技術帶到中國。而石碑上,尚有很多密碼有待破 解,龍教授說,今日研究景教,除了懂得中文,更要懂得敘利亞文、粟特文、吐魯番文,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
景教徒任天文台長
唐代竟用古敘利亞曆法?
而 在一九八○年的西安,出土了一個名為「李素」的墓誌銘,其妻為卑失氏。李素的墓誌銘上著有「波斯僧景教徒」,來自撒馬爾罕(即現在的烏茲別克),這成為研 究唐代景教的又一線索。李素曾任欽天監,職位等同現時的天文台台長,馮博士認為,他應該熟悉天文學,而且用的不一定是中國曆法,有可能是來自敘利亞的天文 學。與此同時,李素的墓誌銘上,標明他的字是「文貞」,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中文和古代敘利亞文中都一一找到。謎底又再揭曉,這位波斯僧也對唐代的 天文學有一定影響。馮博士說﹕「這間接證明了,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開放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還提及唐玄宗雖是道教信徒,卻也推動景教。唐代國教雖是道 教,卻不代表一定以道教為主。」在李素之前的開元年間,唐朝已是開放的時代,曾任用印度僧人在天文台做事。當時瞿曇家族中,有名的瞿曇悉達,其兒子任欽天 監,而他自己則編訂一本古老的占星總集《開元占經》,裏面有相當詳細的印度曆法。而時至今天,學界仍在尋找會否也有景教曆法。
銅十字誕於元朝
宗教多元 景教僧代大汗出訪
唐代景教流傳至西安、洛陽,甚至廣州等地,不過信教的外國人多,而漢人少。直至八四五年唐武宗「會昌滅佛」,信奉道教的唐朝掀起滅佛浪潮,摧毁逾萬間佛寺,更波及景教和其他宗教。在唐朝末年,景教幾乎在中國境內銷聲匿迹,只能在境外低調活動。
直 至元朝(一二七二至一三六八年)由蒙古人統治,忽必烈當時進攻西方,到歐洲途經土耳其、中亞等,蒙古兵雖勇狂強悍,但士兵不足,需在中國境內招買粟特人 (中亞民族)當僱傭兵。蒙古人高壓統治,將人民分等級,最高級為蒙古人,次級是色目人(coloured eyes),包括他們所招攬的景教徒,讓景教得以在國內死灰復燃,而漢人及南人則最低等。景教的蒙古話為「也里可溫」,意指「有緣分之人」。蒙古人對景教 僧的重用,更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融。十四世紀時,便有景教僧身負重任,代表蒙古大汗,遠赴歐洲會見羅馬教皇,更獲邀請在梵蒂岡舉行東方教會的聖禮。景教 僧更同時拜見英國皇帝及法國皇帝等,當時帶同用蒙古文寫成的國書,存於法國的國家檔案。另外,忽必烈也邀請了當時獲梵蒂岡承認的「方濟各會」和「多明哥 會」的修士,親赴中國,可見當時各宗教和各國的開放包容的程度。羅馬天主教會和敘利亞東方教會在元代可以百花齊放,元朝政府更設立專門機構「汗八里教區」 (指偉大的都城),由崇福司管理這些外國宗教。而這批景教銅十字架,就是在元朝時的古鄂爾多斯地區鑄造。後來元朝滅亡於明朝,景教亦漸漸衰微,在六百多年 後的今天,銅十字架終於重見天日。龍教授總結﹕「當時的宗教傳播,因在西方受到壓迫,才來到東方,並得到自由空間。唐朝是宗教開放多元的時代,而現時所講 的『軟實力』,其實就是古時的東西方交流。」
全球僅千餘件
件件不同 做印鑑繫衣服
這 批有七百多年歷史的景教銅十字,在一九三○至四○年代,由在北京出任英國郵政理事的聶克遜先生(Mr F. A. Nixon)收集,後來由利希慎基金會收藏,並於一九六一年贈予香港大學。銅十字至今全球僅一千餘件,美國有五百多件,英國和哥倫比亞各得幾十件,港大則 有九七九件。
羅諾德博士指出,這九百多個銅十字,有一百五十多個分類,為方便公眾理解,約分為十字形、幾何圖形、鳥形、 魚形、太陽形等。銅十字都有一個中心,如陽光向外放射,回應景教「光明的宗教」的意思,「景教」亦可配詞「景仰」。另外,在銅牌上亦能解讀景教在中國的演 化,在直徑約三至八厘米的十字銅牌上,會有佛教的卍符號、蓮花,也有一些銅十字形似中國的圖章,令當時人更容易接受。同時,一些鳥形銅牌呈對稱形狀,也有 波斯的藝術風格特徵。銅十字是景教信徒群體或個人的標誌,為確保每一個十字都獨一無二,會將倒模銷毁。而依據銅十字上殘留的紅色顏料,估計可用作私人印 鑑,或在出門時將泥抹上門縫後印下圖案,確保無人闖入。有些銅十字背面附有十字扣或單扣(圓圖),可以繫於衣袍或腰帶之上,被視為神聖的象徵物。
元代景教銅牌展
日期:即日開始,為常設展覽(免費入場)
時間:星期一至六 上午9時30分至下午6時
星期日 下午1時至6時
(大學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 香港般咸道90號
電話:2241 5500
網址:www.hkumag.hku.hk
公眾導賞
網上報名:http://uv.hku.hk/nestorian
(截止日期為導賞日期前3個工作天,費用全免)
‧6月18日(星期四)下午一時 (粵語)
‧6月25日(星期四)下午一時 (普通話)
‧7月 9日(星期四)下午一時 (粵語)
‧7月16日(星期四)下午一時 (普通話)
延伸閱讀:《唐元二代之景教》,羅香林教授,香港:中國學社,1966。
文/ 李寶瑜
圖/ 劉焌陶、受訪者提供
編輯/ 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5年6月9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