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成功的政治領袖之特質──以劉邦項羽之爭為例

成功的政治領袖之特質──以劉邦項羽之爭為例

歷史月刊 2007/02/19

http://sts.hhhs.tp.edu.tw/ilin/DocLib4/%E6%88%90%E5%8A%9F%E7%9A%84%E6%94%BF%E6%B2%BB%E9%A0%98%E8%A2%96%E4%B9%8B%E7%89%B9%E8%B3%AA%EF%BC%9A%E4%BB%A5%E5%8A%89%E9%82%A6%E9%A0%85%E7%BE%BD%E4%B9%8B%E7%88%AD%E7%82%BA%E4%BE%8B.htm
喜歡下象棋的人,都知道棋盤中間有四個字──「楚河、漢界」,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例。








【文/王壽南(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喜歡下象棋的人,都知道棋盤中間有四個字──「楚河、漢界」,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例。楚,代表楚霸王項羽;漢,代表漢王劉邦,也 就是後來的漢高祖,劉邦跟項羽之爭,常常被後來的人們當成是政治鬥爭的典範事例。劉項之爭,最後的結局是劉邦勝利而項羽失敗,項羽最後在烏江自殺,他在臨 死之前說過一段話,說:「我從起兵以來,大小七十餘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最後竟落到這種地步,這實在是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項羽在臨死之前這一 段話,是一個失敗者的遁辭,他沒有自己檢討失敗的原因。項羽的失敗真是天不保佑他嗎?絕對不是,他的失敗最大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因為項羽自己就不是一個 成功的政治領袖。

劉邦跟項羽兩人,學問 都不是很好,在私人品德方面,項羽似乎勝於劉邦。劉邦為人好酒貪杯,喜歡說大話,在沛縣當亭長時,常常到飯店裡去喝酒吃飯卻賒帳不付錢,所以劉邦頗有一點 流氓性格。項羽則出身於貴族家庭,所以他在教養方面該是優於劉邦的,所以司馬遷寫《史記》,可以明顯看出來司馬遷很同情項羽,所以項羽的傳記被列入「本 紀」中,因為本紀是帝王才能用的傳記名稱,也就是說司馬遷把項羽看成是皇帝。劉邦項羽的成敗決定點,不在學問,不在私人品德,而在兩人的領袖特質,下面將 分析一下劉項成敗的幾個重要原因:

劉項成敗原因分析

一、用人方面

劉邦善用人才。從劉邦 的開國功臣裡面,可以發現到有六國時代的貴族後裔,有秦朝的官吏,有販夫走卒,有殺豬屠狗之輩,甚至於還有盜賊,但是劉邦都可以予以重用。所以劉邦的部 下,雖然分子很複雜,但許多人卻是頗有才能,像韓信,原本是項羽的部下,項羽不能重用他,韓信就投靠到劉邦麾下來,後來成為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之一。相反 地,項羽就不是很能善用人才,如韓信就批評項羽,說項羽所重用的人,不是項家的人,就是他的親戚、同鄉,所以項羽的幹部團隊沒有很傑出的人才。若將劉項雙 方的陣營相比較,劉邦陣營中的人才遠比項羽多,所以這是造成劉邦能成功的非常重要原因之一。

二、胸襟度量方面

項羽的胸襟度量是不夠 寬大的。韓信曾批評項羽的缺點說:項羽遇到步將們打勝仗該封爵了,便刻了一個爵印,卻捨不得把這印信交給步將。也就是說,項羽捨不得把這爵位封給有功的步 將,項羽將爵印拿在手裡一直把玩,最後把新刻印信的四個角尖都磨圓了,變成了舊印,才將這印信依依不捨地賜給立功的步將。這個步將拿到這爵印,等的時間已 經太長,而且一看已經是個舊印了,也就不感激項羽,自然不會對項羽產生感恩之心,反而會有不滿情緒,這就顯示項羽的胸襟不夠寬大。相反地,劉邦是比較有流 氓性格的人,這種性格當然會有很多缺點,但卻有一個優點,就是能捨,放得下,捨得開,所以劉邦常常能當機立斷把一些利益給他的步將。

我們可以舉一個有名的 故事:韓信做為劉邦的部下,統領劉邦的兵士,當韓信率領軍隊打到山東去,把山東地區平服下來,就派使者去跟劉邦報信。當時劉邦本部正跟項羽軍在河南滎陽對 峙,情勢緊張、勝負難分,韓信的使者到劉邦軍營裡來,此時軍帳中的劉邦旁邊坐了軍師張良,韓信的使者進帳便跟劉邦報告說:韓信已經把山東地方征服了,但是 現在韓信只是一個將領,不能治理當地,請求劉邦封韓信做「假齊王」。假,就是代理的意思;齊,就是山東這地方,假齊王,就是暫時代理山東的王,來治理山東 民政。劉邦一聽,本來大為生氣,因為此時劉邦正和項羽對峙,情勢十分緊張,韓信不來幫忙就算了,還這樣要求封他做假齊王,豈不是趁機要脅劉邦?所以劉邦一 氣之下大怒,拍桌罵道:「豈有此理!……」這時張良坐在旁邊,一看情勢不對,馬上偷偷在桌底下踩了劉邦一腳,劉邦猛然醒悟此刻不能發脾氣,因為此時如果得罪韓信,韓信若倒戈到項羽那邊去,那劉邦勢力不是更孤單危險?

當時劉邦的策略是要韓 信軍隊攻擊襲擊項羽的背後,所以劉邦對於韓信非常倚重,此際絕對不可以得罪韓信,所以張良猛踩劉邦一腳的意思便在此。劉邦因此猛然醒悟,可是桌子已拍,也 罵出口了,這時候如果再立刻改為笑容豈不是太假?所以劉邦急中生智,繼續罵下去說:「豈有此理!韓信立了這麼大個功勞,平定山東,為什麼要只做個假齊王? 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齊王嘛!何必要假的!」於是就封韓信為真的齊王。韓信的使者一聽,真是大喜過望,便馬上回去報告韓信。韓信聽了使者回來後的回報,大為感 動,真是要五毛給一塊,對於劉邦寬宏胸襟感激不已,所以後來蒯通勸韓信背叛劉邦,韓信便不肯答應,因為他覺得劉邦對他太好了。所以如果劉邦的胸襟不夠大的 話,就不可能當機立斷,做出封韓信為真齊王的這個反應,那就不能夠買到韓信的死心。後來由於韓信跟劉邦夾擊的結果,果然最後是項羽失敗。所以這是劉邦胸襟 寬大,就能過勝過項羽。

三、大仁與小愛

大仁,是指對全國老百 姓的一種摯愛;小愛,是對身邊的人之一種關愛。作為一個政治領袖,需要大仁,也需要小愛。項羽對於身邊的人,真是關愛倍至,韓信曾經敘述項羽的故事說:項 羽對於身邊的士兵非常的好,遇到士兵們受傷、生病,項羽會親自去探望他們,甚至會在他們病床旁哭泣,把自己的食物送給受傷生病的士兵吃。所以他對於身邊這 些士兵們非常關愛,但這些只是小愛,至於項羽對於全國那些沒有跟他關係的老百姓,則似乎沒有愛心。我們可以看到項羽便曾坑殺20餘萬秦的降卒,他們是 投降的秦兵,既然已經投降為自己降卒,也就算是自己的百姓,但是項羽卻把他們都坑殺了,這手段實在是很殘忍,表示項羽對那些不認識的降卒是沒有愛心的。此 外,項羽率軍進入咸陽時,放火燒了咸陽的秦皇宮,傳說大火連燒三個月不止,這當然也會波及到咸陽老百姓,因為這些火不可能一下撲滅,所以許多咸陽百姓也被 燒得無家可歸,這也是因為項羽不認識咸陽老百姓所以一點都不疼惜他們,可見項羽在大仁方面是欠缺的。

反觀劉邦,因為他是位 不拘小節的人,表面上看來他是很隨便的,但實際上他對部下也是很關愛。我們可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個叫做酈食其的人前來歸降劉邦,劉邦在軍事帳棚接見酈食 其,當他進帳時,看見兩個婢女正在侍候劉邦洗腳,酈食其看了就十分不高興,認為劉邦非常沒禮貌,大為生氣,出了帳棚越想越氣憤,遂想自殺。此時有位士兵正 過來要帶酈食其回到自己的帳棚裡,士兵同時也幫酈食其準備餐飲吃飯,酈食其一看,這餐飲菜色,竟然跟漢王劉邦的一模一樣,大喜過望,覺得漢王實在待他很 好,並沒有虧待他,心想當時劉邦洗腳接見他,只是因為劉邦這人不拘小節而已,劉邦心裡還是很敬愛他,所以酈食其就死心塌地跟隨著劉邦,由此可見劉邦對部下 是很關愛的。又蒯通曾經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韓信不肯,說了一句話:「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怎能背叛他?」可見劉邦對韓信也是十分關愛的,懂得把自 己的衣服給韓信穿,也把自己的食物給韓信吃,這就表示劉邦對韓信也是非常厚道的,所以劉邦對於他們部下也都很關愛。

劉邦對於全國百姓也比 較有大仁,劉邦比項羽先攻進秦國首都咸陽,但當劉邦進入咸陽時,並沒有燒殺的行為,反而是跟咸陽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以往秦的嚴厲苛法,使當地百姓平平 安安,這表示劉邦並沒有仇視反而是愛護咸陽的百姓。此外在看劉邦的戰爭行為,我們也很少看到劉邦殘殺老百姓的紀錄,可見劉邦對於不認識他的陌生百姓,一樣 也是很愛護,沒有仇視的心理。所以,做為政治領袖,不可只愛身邊的人,而不愛全國的百姓。


四、策略

政治領袖是亟需要策略的,因為政治是鬥智的遊 戲,沒有策略往往會使這個遊戲變得雜亂無章、喪失先機。劉邦是非常有策略的人,當項羽分封諸王時,把劉邦封為漢王,就是要把劉邦關在漢中。漢中在中國古代 是個對外交通非常閉塞的地方,想從漢中進入中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漢中的東邊都是高山峻嶺,所以不可能向東發展。但是劉邦一步一步慢慢發展,他的策 略是由漢中向北取得咸陽與關中地區,由關中地區經過函谷關再往東去爭奪中原。而且劉邦派韓信率領軍隊,經過山西招討到山東,再由山東攻打項羽的背後,當項 羽跟劉邦在河南對峙時候,項羽在東,劉邦在西,韓信正好從山東可往西南襲擊項羽背後,使項羽腹背受敵。這個戰略是非常成功的,導致項羽最後不得不自殺。

反觀項羽,雖然項羽本身是位非常勇猛的武將, 他自己說:「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這只是戰場上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實際當上一個大戰爭時,大方向的戰略遠比每場戰役的戰術來得重要,若只是在小的 戰役因為戰術成功而勝利,但最後大的戰略卻失敗,那最後仍是會失敗。我們只要看看日本在二次大戰時候,日本侵略中國在每場小戰役上,幾乎百分之九十幾都是 勝利的,很少在小戰役會失敗,而日本向東南亞與美國的攻擊,這些戰役都是成功的,但是他大方向的戰略卻是失敗的,最後導致結果便是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戰 略是非常重要的,項羽似乎沒有戰略,我們從史料中似乎看不出項羽有什麼戰略,他給人的印象是東打一拳,西踢一腿,他的出拳踢腿似乎都很有力量,可把一個敵 人打倒,但最後項羽自己也會力竭而死,所以戰略是非常重要,這是一個政治領袖必須要知道的。所以政治領袖一個重要要做的事情,是要有一個成功的策略,這樣 才能造成最後的勝利。

以上四點,是劉成項敗的主要因素,這四個主要 因素看起來實際上是兩個政治領袖的性格不同,我們可以說,項羽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將領,劉邦是一個優秀的政治領袖。項羽是一個大家族中慈愛的族長,劉邦是全 國老百姓的政治領袖,兩相比較,軍事將領怎能勝過政治領袖?一個家族族長又怎能勝過全國的政治領袖?所以這兩人的性格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們的一成一敗。

成功政治領袖的特質

從劉邦項羽的成敗,我們覺得可以看出一個政治領袖想要成功,必須具有幾個特質:

一、任用人才

任用人才實際上包括至少下列三項要素:

1、 識人:成功的政治領袖要能分辨得出誰是人才,誰是庸才。人才要加以重用,甚至於要懂得徵求。三國時代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來協助,這就是劉備看出諸葛亮 是人才,不惜禮賢下士,三次去登門邀請,如果劉備當時不去請諸葛亮,恐怕後來的歷史將沒有劉備這號人物流傳下來,也就沒有什麼三國鼎立的局面了。所以成功 的政治領袖是要能認識人才,劉邦能識出韓信有大將之才,能加以重用,最後才能成功。如果劉邦也跟項羽一樣,不能識出韓信的軍事長才,恐怕劉邦以後就不見得 能成功。所以政治領袖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能認識誰是重要人才,如果錯把庸才當人才、或甚至把奴才當人才用,那這個政治領袖是會失敗的。劉邦曾分析自己能成 功的原因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能夠任用人才,是一個政治領袖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2、 打破地域跟身分的界限:成功的政治領袖選拔人才,不能受自己狹隘的地域觀念限制,也不能僅看對方的身分出身。我們只要看看歷代成功君主所用的人才,絕對不 是僅限於某一個地區出身,如劉邦的開國功臣,籍貫遍及全國,不像項羽,只會用自己的同鄉跟親戚,所以項羽得不到優秀傑出人才協助,便會失敗。同時我們也可 以看出來,劉邦身邊的開國功臣出身身分有高有低,但劉邦不問他們出身高低只問才幹,這也是歷來成功領袖們都能做到的,所以他們才會成功。

3、 培養人才:有些人才像一塊玉,從土裡挖出來的時候,這塊璞玉並不引人注目,也看不出他的光澤與吸引人之處,可是如果加以清洗雕琢,就會變成一個非常好的玉 器。所以許多人才剛剛出來的時候,並沒有經過磨練,看不出他真正的才能,所以優秀的政治領袖,除了要去發現已經很有成就的人才之外,還要懂得培養一些有才 幹但還沒經過磨練的人成為他的幹部,這樣他的團隊才會更堅強,能幫助他的政治事業更成功。

二、領導才能

政治領袖絕不可能靠他一人單打獨鬥而成功,他必須擁有一個團隊來協助他想要推動與進行的工作,這個團隊是要政治領袖來領導的,所以政治領袖要具備有領導才能。領導才能在下列幾項中必須表現出來:

1、 能把人才放到適當位置:照前面所講的,政治領袖得到了許多有才能的人協助時,這些人都會成為他底下團隊的成員。但是政治領袖也必須懂得能將這些有才能的人 放在他們能適任的位置上,讓他們的才能跟他們的位置能夠相配合,如此其才能發揮出來。如果政治領袖把一個有才幹的人放錯位置,那其才能是無從發揮的。前面 說到劉邦的開國三傑——韓信、蕭何、張良,他們都各有所長,韓信的才能是帶百萬大兵征戰沙場,蕭何的才能是安撫百姓與運送糧草供應前 線,如果把韓信跟蕭何兩人調了位置,那這兩人的才能恐怕都不能發揮,則劉邦是否能成功還是大有問題。所以政治領袖只是能夠發掘人才是不夠的,是不是懂得把 人才放到適合他並能讓他發揮才能的位置,才是非常重要的,這也顯現這個政治領袖有沒有領導能力,如果政治領袖沒有領導能力,就會將人才亂擺位置,那這些人 才通通會被糟蹋掉,這個政治領袖也不可能會成功。

2、 使團隊積極動起來:團隊組成以後,如何使團隊動起來?這又是政治領袖領導才能的另一表現。如果這團隊不能動起來,那只是個靜態的團隊,不可能會有任何表現 成績,所以一個政治領袖在物色到有才幹人才並放到合適位置後,另外一個重要步驟,就是要能讓這團隊動起來。所謂讓團隊動起來,就是要讓團隊的每個分子,都 能積極地去照政治領袖的理想去推動工作。政治領袖希望團隊的每個分子積極地推動工作,有兩件事情是必須做的:

(1)是把名與利盡量分給團隊每一個分子。政治領袖不能夠獨吞所有的勝利成果,劉邦之能成功,他的功臣王陵就曾經 說:劉邦能跟他的功臣有共同的利益,凡是功臣攻城掠地得到勝利戰果,劉邦都會把好處賜給功臣們,所以功臣們在名與利的誘惑之下,自然會努力為劉邦打天下。 項羽則不然,前面已經說到項羽一直都捨不得把封爵賜給有功的功臣,所以項羽不能激發出部下們的誘惑動力。

(2)有些人才,是不為名利所動的,那政治領袖就要懂得激發他們的使命感,讓他們有使命感後才會有積極工作的精神 動力。像劉邦開國三傑之一的張良,張良很顯然地是貴族出身,是位不貪求名利之人,他的目的是要為自己的祖國韓國報仇,推翻秦暴政,是故張良會參加劉邦陣 營,是有一種想要把秦朝推翻的使命感存在,劉邦也能讓張良達到這目的,所以張良也積極努力地協助劉邦成功。所以好的政治領袖必須懂得讓團隊動起來,要用各 種方法來刺激團隊中每個分子努力奮發,來為政治領袖的理想奮鬥。

3、 賞罰公正,不可偏私:政治領袖領導能力的另一表現,在於能賞罰公正,不可偏私。賞罰公正,才能夠讓那些努力的人繼續努力,不努力的人也能因此激發他的努力 心。項羽會失敗的重大缺點之一便是項羽很不公正,他在賞賜功臣時,私心自用,他喜歡的人便給他高的封爵,不喜歡的人就壓低他的封爵,造成後來許多推翻秦朝 有功的人都反叛了項羽。所以一個政治領袖要能賞罰公正,才能得到團隊幹部的向心力。

4、 不可占盡光芒:政治領袖另外一個表現領導能力的地方,就是不能搶盡團隊所有人的光芒。當然,政治領袖的光芒還是比較大的,他可能是當時一顆明亮的政治明 星,但是他也要能讓團隊裡面的幹部都能發光發熱,也就是說這個團隊不能只有一個耀眼光點,而是必須有許多閃亮的光點,雖然他團隊部下的光點不像政治領袖那 麼明亮,但也要讓他們能發光。如果一個團隊中只有政治領袖一人能發光,這個團隊還是不會閃耀的,要整個團隊都能發光,這樣才能讓整個團隊炫然奪目。而且團 隊的每個幹部若都能發光,表示團隊每個幹部都能把其才幹充分發揮出來,對於政治領袖事業的成功絕對有幫助。

三、氣質

一個政治領袖在言行舉止上,要表現出他是領導人的氣質,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1、 學識:政治領袖如果能具備高深的學識,這將對他非常有利,因為有高深的學識後,才可以對發生的事情做正確判斷。有高深學識的人比較容易有智慧,但學識不可 強求,我們看中國古代許多政治領袖,不見得學識很高,像劉邦跟項羽學識都不很高,但是政治領袖如果學識不高,就要盡量隱藏自己學識的不足,所以一個政治領 袖最好是少說話,尤其不要信口開河。只要看一看佛教廟裡面的菩薩,那麼多人去拜去求,但菩薩又何嘗開過口?不開口的菩薩才不會說錯話,大家才會信仰他,也 沒人會說他不靈驗,因為他根本沒開過口說過什麼,大家反而會相信他。所以一個政治領袖如果自己學識不足,則盡量要隱藏這個缺點,少說話。

2、 品德:政治領袖應該具有較高的品德,做為眾人的表率。當然許多政治領袖是有缺點的,但政治領袖在公開場合必須要遮蓋自己品德不良的缺點,在公開場合中,政 治領袖還必須表彰品德。因為如果一個團體不講道德、不講品行,那這個團體絕對沒有前途,就會變成黑道或腐敗的團體,絕對不可能成功。

3、穩重:一個政治領袖需要言行穩重,不可輕浮躁進。如果政治領袖輕浮躁進,會讓所有的決策失誤,犯下錯誤,也會讓人感覺到這個政治領袖是可以欺辱的感覺,那這個政治領袖在氣質上就不會讓人感到尊重。

以上三點是政治領袖表現氣質的三方面,這些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營造出一個政治領袖受人崇敬。一個政治領袖受到幹部們的崇敬,這個領導才能發揮效能。

四、度量

一個政治領袖要想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是他要能有度量。度量表現在幾個方面:

1、 不要與部下爭光輝,不要與部下爭功勞,盡量地讓部下充分發揮。前面講過的韓信請求劉邦做假齊王的故事,劉邦竟然封他做真齊王,當時劉邦自己的位子也只是漢 王而不是皇帝,漢王也同樣只是一個王爵,但是劉邦是領袖,韓信要求做假齊王,劉邦竟也封他做真的齊王,那韓信豈非跟劉邦相平等了嗎?但劉邦一點也不懼怕, 也不妒忌,這表示劉邦的領袖度量是非常大的,這也是他後來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一個成功的政治領袖要能容納有才幹的人,讓他充分發揮才幹,而不去遮蓋他的功 勞。從歷史上看,只有傑出的政治領袖才能容忍有才幹的幹部,一個平庸無能的政治領袖,絕對是會壓制有才幹的幹部。所以越是能讓幹部發揮其才幹,或越是能讓 幹部能充分發揮其才能,則越是表示這個政治領袖是會成功的。

2、 政治領袖要能常常接受不同意見,要有接受不同意見的度量。因為政治領袖常會接受到幾種不同意見讓政治領袖做決定,領袖自己心中或許早有定見,但是他不能自 私地率先堅持自己的定見,如果別人有不同意見時,他也是要有接受的雅量。舉個例子來說,當劉邦跟項羽對峙時,前面說過的那位酈食其,便曾向劉邦建議去分封 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後人為王,劉邦聽了很高興,立刻就刻了王印要派人去分封東方六國國王的後代為王,但張良聽到這消息,立刻趕到劉邦的帳棚裡,提出了許多 理由來反對,劉邦此時正在吃飯,他聽了張良的話,飯也不吃了,立刻派人去把使者與印給追回來取消前令。可見劉邦是有度量容納不同的意見,劉邦已經做了決定 要分封,但張良反對,劉邦也就接受了張良的意見,承認自己先前的決定是錯的,這種承認自己前面決定是錯的是要很有度量的。政治領袖要能夠接納不同意見,才 能減少決策的錯誤。

3、 要能夠化敵為友,化仇人為自己的幹部。許多成功的政治領袖,他手下的重要幹部常常是來自對方的陣營,像劉邦最得力的幹部韓信,原來就是項羽陣營的部下,也 算是劉邦的敵人,可是韓信後來投奔劉邦,劉邦照樣重用他,使韓信的才幹能真正替自己發揮。又在春秋時代,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他之所以能稱霸,主 要是因為能重用管仲,而管仲原來是齊桓公的敵人,但是齊桓公不念舊惡,反而重用管仲,於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又唐太宗能重用魏徵,才造就了他的貞觀 之治,也造就了唐太宗聖君的名號,而魏徵原本是太子建成的部下,也是唐太宗的敵人,但唐太宗也同樣不念舊惡,不但赦免魏徵,反而重用他,使魏徵成為貞觀年 間的忠臣。這表示一個政治領袖要能夠不念舊惡,能接納有才幹的敵人變成自己的得力幹部,這對於一個政治領袖的成功是極有幫助的,也表示這個政治領袖是度量 宏大。

五、決策

一個政治領袖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要有正確的 決策能力。任何一個重要問題,絕對需要一個縝密的計畫,這個縝密的計畫工作是由團隊幹部來草擬的,甚至領袖不一定會參與策劃的工作,但政治領袖要具備的才 能是決策能力。政治領袖旗下的團隊幹部,可能會擬定兩到三個以上不同的計畫草案,最後要選擇一個,便必須要政治領袖的智慧,所以政治領袖的決策能力,往往 是攸關他是否能成功的重要因素。

六、守常與應變

一個政治領袖當然是希望所有幹部在做事情的時 候是能守常規的。所謂守常規,包括守道德、守法律,因為如果政治領袖都不提倡守道德法律,他部下必然會無法無天,政治領袖也將會無法領導他們,所以政治領 袖確實要強調道德與法律,這就是所謂「守常」。但政治領袖在重要關鍵上有時候不可拘泥於守常,而需要懂得應變,如果政治領袖只懂得一昧地守常,他有時候就 無法得到成功。譬如古代任何一個創業帝王,他開始起來反叛前一個王朝時,本身就是不守法的,不管是劉邦或朱元璋起來反抗前一個朝代,必然都是違法的,他如 果拘泥於當時的法律,就不會起來反抗,所以他要懂得權衡當時天下大勢,他也要懂得用政治的眼光來超脫法律的限制。

當年孫中山領導革命,若站在滿清政府的立場來 說,孫中山當然是違法的,如果孫中山當年要一昧遵守滿清的法律,他是絕對不能革命的。但是孫中山權衡當時中國的環境,認為如果還不革命,中國恐怕就要亡 國,所以他在比法律更高的標準之下,他寧可違反法律起來革命,因此他不能死守著法律。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中國人認為家庭倫理是十分重要的,而唐太宗在 武德九年(626年)卻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建成跟弟弟齊王元吉才能奪取到皇位,唐太宗這行為,在道德上講起 來是絕對違反道德的,但是如果唐太宗當時死守道德標準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最後的結局便是唐太宗慘死,也將不可能有貞觀之治。所以唐太宗的行為是違背了道 德,但在那個情勢之下,他不得不做出這種違背道德的事情,這就是所謂「應變」。一個政治領袖在平常確實是要強調守常,但是也不能被道德法律給完全綑綁住, 他在重要關鍵時,要懂得甩脫這種綑綁,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來應變,否則只會守常而不知應變的政治領袖,只是一個迂腐而必然走向失敗的政治領袖。

總而言之,政治領袖就像一個交響樂團的指揮, 是交響樂團中的靈魂人物,也是所有觀眾最受注目的焦點人物。但是這個指揮不能只憑著相貌英俊、神情瀟灑、用力揮舞指揮棒,就可以使交響樂團演出成功美麗的 樂章。相反地,這個指揮必須要訓練全體團員的每一位樂手,在各個自己崗位上演奏自己的樂器,並能跟其他人合作,和諧演奏出正確的音調,這樣,這個交響樂團 才能算是成功。所以,一個政治領袖若只憑自己一個人的表現,就妄想達到理想的境界,是絕不可能的,他必須要組織成一個堅強有能力的團隊,這團隊在政治領袖 領導下一起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政治領袖所要達到的目的。

【本文摘自歷史月刊229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