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與劉邦之比較



司馬遷筆下的項羽與劉邦之比較
2012-03-21 09:58:52 來源: 作者:楊緒敏 熱度:3924
http://wh.xiangyu.cc/research/d/246_3.shtml
【內容摘要】司馬遷在撰寫《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時,存在著一定的尊項抑劉的傾向。在這兩篇傳記中,他以極其生動的筆墨刻畫了項羽、劉邦這兩位叱詫風雲人物的性格特徵,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了兩人各自的優缺點,分析了劉勝項敗的原因。

【關鍵字】《史記》 項羽  劉邦 比較



以“實錄”著稱的《史記》在記載秦末最重要兩支反秦武裝領導人項羽和劉邦事蹟時,真實地展現了秦末農民大起義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以極其生動的筆墨刻畫了這兩位叱詫風雲人物的性格特徵,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了兩人各自的優缺點,分析了劉勝項敗的原因。

總的來說,司馬遷在撰寫《項羽本紀》和《高祖本紀》時,在某些方面的描述上,帶有一定的尊項抑劉傾向。在司馬遷筆下,項羽是被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來加以記述和品評的。《項羽本紀》通過“巨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東城快戰”、“烏江自刎”等情節刻畫了一個勇猛好戰但在關鍵問題上缺乏戰略眼光、優柔寡斷,不善用人,導致最後失敗的悲劇人物的形象。而司馬遷在撰寫《高祖本紀》時,並沒有因為漢高祖是當朝的開國之君而竭盡溢美之詞,而是真實地刻畫了一個豪放大度、好酒及色,善於用人和用計而又喜猜疑的成功的英雄形象。

項羽出身于世代為楚將的貴族家庭,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並聲言“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因此叔父項梁乃教其兵法,“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可見這是一個胸有大志但學不專心,有些浮躁的人物。成人後“力能扛鼎,才氣過人。”(1)而劉邦則出身于一般農民家庭,連他父母的名字也沒有留存下來,司馬遷只能稱其父為“太公”,稱其母為“劉媼”。為了顯示劉邦的與眾不同,司馬遷編造了其母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的神話,接著又編造了赤帝子斬白帝子等神話。以此證明出身寒微的劉邦日後成為漢朝的開國之君實屬天意。明代淩稚隆在《史記評林》中引用楊慎所雲:“劉媼與神遇,猶薄姬夢黃龍據腹之類,理或有之。若太公往視,則怪甚矣。太公何名,劉媼何姓,遷皆不知,而獨知其人所不能知者,甚矣,遷之好怪也。”(2)司馬遷稱劉邦“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亭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3)他既是一個講仁愛、喜舍施、氣量大,不喜搞家庭生產作業的人,又是身為亭長,卻隨便取笑,欺侮小吏並好酒及色的酒色之徒。當呂公作客沛令家,沛中豪傑皆持禮金往賀,蕭何主持賀禮,約定“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劉邦自稱“賀錢萬”,“實不持一錢”,故熟知其為人的蕭何稱其“固多大言,少成事。”(1)所謂“多大言”,就是多喜歡說大話,吹牛。然而他善於交友,上至縣府主吏蕭何、曹參,下至市井以屠狗為生的樊噲、出身貧寒的周勃等,無不與之傾心交結。這些人後來大都成為他成就功業的得力助手和開過勳臣。

兩人在不同場合都見過秦始皇,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羽與項梁俱觀,項羽稱“彼可取而代之!”項梁“掩其口,曰:‘勿妄言,族矣!’”(1)可見其率直衝動,不計後果。而劉邦則是在咸陽押送刑徒服徭役期間,看到秦始皇車駕出行,“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充滿羡慕之情,其中也透出劉邦的謹慎。(3)清王鳴盛對此評價說:“項之言悍而戾,劉之言則津津然不勝其歆羨矣。陳勝曰:‘壯士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項籍口吻正與勝等,而高祖似更出其下。”(4

在反秦戰爭之初,劉、項二人作戰都十分勇猛,然而從戰績看,項羽顯然勝過劉邦。如《高祖本紀》載:項梁“使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軍濮陽之東,與秦軍戰,破之。”“沛公與項羽西略地至壅丘之下,與秦軍戰,大破之,斬李由。”在巨鹿之戰中,項羽憤殺畏縮不前的宋義,破釜沉舟,與秦軍九戰而大破之。但在戰爭的過程中,項羽只知一味殺戮,而缺乏政治頭腦、戰略眼光。如項梁派他攻打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後又“夜擊坑秦卒二十萬人于新安城南。”(1)在進入咸陽後,“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3)這種濫殺的行為是不得人心的,所以在他逃命時,向田父問路,田父把他騙到大澤之中。而劉邦在攻城掠地之時則十分注意以攻心為上,如在攻打宛時,他聽從了秦南陽太守舍人陳恢的建議,沒有一味的強攻,而是封南陽太守為殷侯,讓其留守宛城,由此贏得民心,“引兵西,無不下者”。在以後的戰爭中,“諸所過毋得掠鹵”,“秦人喜”,“秦人大喜”(3)。當楚懷王向諸將徵求由誰率軍向西攻佔關中地區時,諸位老將都說:“項羽為人剽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3)由此劉邦獲得了一次重要的戰略機遇。

當攻入關中地區後,有人建議殺掉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劉邦說:“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3),他進入秦宮後見“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意欲留居之。”(5)後聽從樊噲、張良諫議,“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並與關中父老約定從秦法中選其三條:“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作為臨時法律。並稱:“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害,無恐!”並派人到各縣鄉邑廣為宣傳,由此贏得民心,“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3)鴻門宴後,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當有人勸他建都關中時,他自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1)暴露出缺乏戰略眼光的致命弱點。

在鴻門宴之前,範增已經看到劉邦的野心,對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 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1)然而項羽最終沒有按照範增的建議,在鴻門宴 上殺掉劉邦,表現得優柔寡斷。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1)之所以出現這樣情況,一是項伯此前曾勸說項羽:沛公不先破 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這番話打動了項羽;二是劉邦在鴻門見到項羽就道歉,稱: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 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複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面對劉邦的道歉,項羽心慈手軟,防人之心頓失,他脫口說出; 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1)在推卸責任的同時,又出賣了告密者。
當初在範增的建議下,項梁立楚懷王以號召天下。滅秦後,項羽怨恨懷王當初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 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乃詳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3)結果把義帝遷往長沙郴縣,又私下命令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將之殺于江中(一說殺之 郴縣)。由此失去號召天下的一面旗幟,其群臣稍稍背叛之。1)而劉邦聽說義帝被殺,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並借機告示天下:天下共 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義帝於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喪,諸侯皆縞素。悉發關內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漢以下,願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3 由此給劉邦爭取民心、號召天下提供了口實。明代淩稚隆曾指出:漢王袒而大哭,特借此以激怒天下,非真哀痛之也。2)。接著項羽又以韓王無軍功,將其 廢為侯,並將其殺害。面對齊田榮的反叛,項羽只知一味的武力鎮壓,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1)這也說明項羽行事過於魯 莽草率,而缺乏戰略考量。
在楚漢最初的戰爭中,劉邦當時率各路諸侯兵凡五十六萬向東伐楚,但攻入楚都彭城後,他沉溺酒色 寶貨,失去應有的警惕。結果被項羽三萬精兵打敗,漢軍皆走,相隨入榖、泗水,殺漢軍十余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璧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 擠,多殺。漢卒十余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1)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劉邦幸得天助,適逢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 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1)逃跑途中,為了保命,劉邦不惜將兒子劉盈、女兒魯元公主多次推墮下車,幸得夏侯嬰將之抱上車得 以逃脫。在這場戰爭中,項羽不僅大敗漢軍主力,還抓獲了劉邦的父母妻子留為人質,而且扭轉了對楚不利的局面,當是時,諸侯見楚強漢敗,還皆去漢複為 。(3)可惜的是,項羽沒有抓住有利時機,乘勝追擊,給了劉邦喘息的機會。
楚漢相爭,最後以劉勝楚敗而告終。當劉邦稱帝后,與列侯諸將在討論劉勝楚敗原因時,高起、王陵 認為: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 而不與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而劉邦則認為: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 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所擒 也。3)劉邦可謂一語中的。反觀楚漢之爭的關鍵時刻,劉邦手下的謀臣武將都能及時諫言,糾正劉邦的錯誤,彌補其缺漏。如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時,韓信在 分析項羽缺點時指出:項王喑噁叱詫,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致使人有功當封爵 者,印刓獘,忍不能與,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 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于威強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強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 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劉邦聽後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6)再如進入秦都咸陽後,劉 邦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於是便欲止宮休舍,沉迷于秦宮的豪華,而忽視了項羽的威脅。在樊噲、張良的勸諫下,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 軍霸上。3)當漢楚以鴻溝分界,各自罷兵之時,張良、陳平建議: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1)劉邦聽從了他們的建議。而當劉邦兵敗彭城,被項羽追趕到滎陽後向項羽求和時,項羽欲聽之,而範增認為:今釋弗取,後必悔之。結果項羽 中了陳平的反間計,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1)結果趕走範增。失去重要的謀士范增後,項羽真正成了橫衝直撞的一介武夫。當他欲與劉邦挑戰決 雌雄時,劉邦笑著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當攻打外黃先不下後又降的情況下,他居然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坑之。幸虧外黃令舍人兒勸諫, 才避免一場屠殺。(1)東城之戰時,他以二十八騎面對漢軍數千追兵,表現得非常勇猛。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 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裡。”“項王乃馳,複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然而他只是為了證明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被追至烏江 邊,本可渡江以圖日後東山再起,而他卻稱天之亡我,我何渡為!1)又持短兵殺漢軍數百人,而自己也身受十餘創傷,最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對項羽做出這樣的評價: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 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 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也。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1)這個評價充分肯定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分析 其由勝轉敗的原因,同時也批評了項羽把最後失敗歸結為天亡我之荒謬。這個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總而言之,司馬遷對項、劉二人的描寫和評價是十分公允的。他充分肯定項羽在滅秦戰爭中的重要作 用,同時對其為人殘暴,逞匹夫之勇,缺乏戰略眼光提出批評。正如韓兆琪先生所指出的:項羽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同時又是一個鼠目寸光的庸才;他有時真 有龍飛鳳的雄姿,有時又愚蠢昏聵得像一頭驢子;他有時天真淳樸、寬厚慈和得令人喜愛,有時又暴戾兇殘得令人髮指。凡此種種,都在司馬遷筆下得到了生動真切 的表現。7)而對劉邦,既指出其好酒及色、慢而侮人,喜大言和猜疑等缺點,同時也肯定其為人寬厚,任賢用能,善用計謀,爭取民心等方面的長處。
作者系徐州師範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江蘇 徐州 221116



注釋:
1)《史記.項羽本紀》中華書局1982
2)(明)淩稚隆輯校《史記評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3)《史記.高祖本紀》中華書局1982
4)(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2“劉項俱觀始皇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5)《史記.留侯世家》中華書局1982
6)《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華書局1982
7)韓兆琦《史記通論》六史記精品題評《高祖本紀》廣西師大出版社19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