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0日 星期一

司馬遷緣何冷看劉邦惜項羽?



司馬遷緣何冷看劉邦惜項羽?
    來源:薛中鼎         2011-01-13 流覽 517     暫無評論     字體:      
       中國幾千年來影響力最大的歷史學家,毫無疑問的應該是司馬遷了。如果沒有司馬遷寫了《史記》,中國的歷史,會少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記載。很多我們今天所熟悉 的成語,譬如破釜沉舟完璧歸趙雞鳴狗盜負荊請罪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都是來自於司馬遷。幾千年來,中國知識份子對他都有很 崇高的敬意,所以歷朝歷代的讀書人,都會尊稱司馬遷為太史公

  有位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Jonathan D. Spence,是當代最負盛名的中國歷史小說專業作家,也是耶魯大學歷史學講座教授。有趣的是,Spence教授給自己取了個中文名字,叫做史景遷 史景遷這三個字的意思很明顯,研究歷史的Spence先生,對於司馬遷,是很景仰的。

悲劇英雄司馬遷

  司馬遷最讓人讚歎的是,他寫的歷史人物,都非常的有人性。什麼是人性?人性就是喜怒哀樂、有弱點、有感情。司馬遷筆下的幾個悲劇英雄,尤其是栩栩如生,令人惋惜,也令人敬愛。

  司馬遷自己就是悲劇英雄。唯有悲劇英雄才能真正體會,悲劇英雄為什麼會成為悲劇英雄。我們先看看司馬遷是如何形容自己,司馬遷說他自己是:少負不羈之才,長無鄉曲之譽。”(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短短的兩句話,其實表述了悲劇英雄的人格特質。悲劇英雄都是富有才華的,對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在鄉里之間,可能沒有什麼好的名聲。

  司馬遷的巨大悲劇發生在西元前98年,那年他大約是47歲。當時的名將李陵討伐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劉徹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的全家應該被誅殺。司馬遷與李陵相識,但是來往並不多。他就事論事,為李陵的處境辯解,結果被劉徹下獄,處以宮刑。可以想像,劉徹對於犯顏直諫的司馬遷,給了一個最極端的羞辱。劉徹要讓司馬遷,愧對他的祖宗,在別人面前永遠抬不起頭來。

  如果你是負不羈之才,無鄉曲之譽的司馬遷,你會怎麼辦呢?司馬遷 說:皇帝玩弄人的生命,好像掐死一隻螞蟻一樣。如果我選擇死亡,我算是什麼東西呢?我只是一個傻子,活該去死的罪犯而已。司馬遷面臨兩個選擇,是要像 螞蟻一樣的被皇帝搞死?還是讓羞辱追隨自己的餘生,生活在別人的輕蔑之下?

  最後,他選擇了屈辱的活著。他活著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寫一部史 書。這件事他的父親就已經開始做了,而且期望他能完成這部著作。司馬遷很清楚,他是有能力、有機會完成這部巨著的。他與父親司馬談,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讀 了很多很多的史書;他與父親,都已經花了多年的時間準備寫這部書;他曾經壯遊天下,在民間採集了很多的史料。我相信,司馬遷很清楚的認知到,全天下只有他 有機會、有能力、寫下這部史書。如果他不寫,別人是不可能寫得出來的。

  所以他說: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人的生死之間,有很大的輕重差異。他選擇了屈辱的活著,因為他如果選擇了死,他的一生,就只是一個傻瓜罪犯,死的活該。他屈辱的活著,他說,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結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謂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後,歷史上就再也找不到有關他的任何記載了。我想,對他來說,《史記》完成了,他的人生的意義就結束了。

  一代曠世奇才司馬遷,有學問、有個性、有文采、有感情;結果被劉徹給處以極其不堪的宮刑,是他一個絕大的悲劇。司馬遷承載著無比的屈辱,完成了中國幾千年來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司馬遷是英雄。所以,司馬遷是個當之無愧的悲劇英雄典範。

  關於這本浩瀚巨著,司馬遷在《史記》的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說, 此書有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我覺得疑惑的是,在西元前90多年的那個時代,是用什麼樣的工具來完成這 樣的巨著呢?當時應該是用毛筆寫在竹簡上,再把竹簡裝訂成冊的吧!

  那麼一本52萬字的竹簡書冊,到底要佔用多大的空間,如何來保留呢?何況司馬遷還寫了兩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師,是一本在郊縣,一本在京城。司馬遷拖著殘疾而受屈辱的身子,完成這樣艱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與努力啊!

  司馬遷寫《史記》,寫活了那個時代的兩個悲劇英雄。這兩個悲劇英雄, 得到了後人千年的禮贊與謳歌。我想,如果沒有悲劇英雄司馬遷;這兩個悲劇英雄的故事,就不會像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如此生動感人。司馬遷的悲劇,造成他自己的 英雄色彩;也因為司馬遷的悲劇,才能讓另外這兩個悲劇英雄,得到司馬遷的特殊青睞,著墨如此之深。

  換句話說,這兩個悲劇英雄的故事,如果是換了個人來寫,可能是完全的乏味無趣。所以,他們的故事,能有司馬遷來寫,也是他們的幸運。

  有趣的是,這兩位悲劇英雄,最後都選擇了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司馬遷曾經想做而沒有做到的。

  司馬遷寫的兩個悲劇英雄,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一個是漢飛將軍李廣。

  司馬遷筆下的悲劇英雄項羽

  項羽與李廣與司馬遷所受到的悲劇屈辱,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項羽與劉邦打天下,項羽失敗了,劉邦當了皇帝。漢武帝劉徹是劉邦的曾孫,劉徹的無上的權力,來自于劉邦。司馬遷寫劉邦,是否會想到自己刑餘之身,以及自己的無邊的屈辱?

司馬遷是如何寫項羽悲劇英雄的故事呢?

  司馬遷對項羽最經典的描述是項羽的巨鹿之戰。當時的諸路起義英雄,都不敢與秦兵交戰。項羽出來,彷佛是天兵天將由天而降:

  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出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揣恐。於是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的英雄神勇,讓諸侯的將軍們,都會不自覺的屈膝而行,不敢抬頭看他。在司馬遷的筆下,項羽真是蓋世英雄,無人能比。

  在項羽最後的日子,司馬遷對於項羽的描述,是充滿了感情與愛惜。無論 如何,末日英雄項羽的身邊,還是有美人始終不渝的愛情。於是,項羽臨別作詩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翩翩起舞,項王泣下數行,左 右皆泣,莫能仰視。司馬遷描述這段故事,如詩入畫。

  最後在項羽自刎之前,司馬遷還依依不捨的作了三個場景的描述:

  1.項羽為了要證明他的失敗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一聲令下,雖然只有28騎,再度衝刺,依舊所向披靡;

  2.有烏江亭長備了船,請項羽渡江,徐圖再舉。項羽說,他已無顏見 江東父老,所以婉拒了亭長請他渡江的建議。為了感謝亭長的關愛,項羽還把自己的千里名駒,送給了亭長。等於是死前還好好的安置自己的烏駒愛馬,酬謝了對 自己有善意的亭長。代表的是,項羽這個人情深義重,連對自己的愛馬,都不例外;

  3.最後,項羽看到了故交呂馬童,跟呂馬童說,我知道劉邦以千兩黃金懸賞我的人頭。這個功勞就給你吧!於是自刎而死。

  我想,只有司馬遷才會這樣寫項羽、寫得如此富有感情。之後的二十四史,描寫人物,也沒有像司馬遷描寫項羽這麼的文學與浪漫。可以看得出來,司馬遷對於悲劇英雄項羽,是多麼的厚愛。

  相對來說,司馬遷寫劉邦是個工於權術、沒有感情的無賴。為了自己逃 命,可以把自己的兒子、女兒推下車,以減輕車子的重量。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劉邦會說,請把父親的肉,分我一杯羹吃吃。劉邦的老婆呂雉,心狠手辣,也不 是什麼好東西。司馬遷寫劉邦,看不出來有什麼仰慕之情。

  劉項之爭,劉邦贏得了皇位;項羽得到了悲劇英雄的名聲、美人的愛情。在司馬遷的筆下,孰輕孰重,讀者都可以感覺得出來。很明顯的,司馬遷對項羽的偏愛,遠遠多於劉邦。

  司馬遷對於項羽,還作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處理。項羽是個失敗的軍事領 袖,但是,司馬遷給了項羽帝王的尊榮。司馬遷把項羽的故事,列入了《史記》中的本紀。《史記》中的本紀,說的都是帝王故事,在司馬遷的心目中,項羽是 帝王。項羽本紀,司馬遷放在《史記》的第七卷。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紀,第八卷是漢高祖本紀。項羽排在秦始皇的後面,劉邦的前面。

  這就是悲劇英雄司馬遷,如何以充滿感情的心情,在寫悲劇英雄項羽。

司馬遷項羽故事的餘波

  因為司馬遷寫項羽寫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國樂的《十面埋伏》,有了戲劇 的《霸王別姬》。在中國唐宋以及現代的文學作品中,對於項羽,也有很多的歌詠與讚歎。譬如唐朝的著名詠史詩人杜牧,到烏江的項羽廟,寫了一首著名的懷古 詩: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烏江亭》)

  宋朝的詩人劉克莊,有一首詞,有這樣的一句話:千載後。君試看,拔山扛鼎俱烏有。英雄骨朽。問顧曲周郎,而今還解,來聽小詞否。”(《摸魚兒》)

  宋朝的女詩人李清照,也寫了一首詠歎項王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中國近代最有名的有關項羽的詩,應該是毛澤東詩中的名句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的意思是說,要乘勝追擊國民黨,務求解放全國。不可以像項羽一樣,心慈手軟,縱虎歸山。

  至於有沒有什麼詩文是在讚歎劉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司馬遷寫悲劇英雄李廣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有一個傳記,是《李將軍列傳》,說的是邊塞名將飛將軍李廣的故事。

  李廣是個悲劇英雄,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李廣的悲劇,延續到他的第三代,李陵。李陵的變故又直接導致了司馬遷的悲劇。

  司馬遷與李陵認識,交往不多。司馬遷愛才,對李廣的才氣非常的敬仰,對於李廣的悲劇非常的同情。偏偏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有祖父李廣之風。所以,一旦李陵有難,司馬遷挺身而出,觸怒了霸道的漢武帝劉徹。司馬遷愛才的情感因素,加上仗義執言的個性,決定了他的悲劇與命運。

  李廣的故事,似乎只有在《史記》中找得到。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司馬遷寫李廣,李廣的故事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司馬遷寫的李廣故事,成了很多後人文學作品的題材。有些人評論唐詩說,唐詩中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的〈出塞〉詩。詩的內容,就是緬懷司馬遷筆下的大漢飛將軍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王昌齡感歎邊塞不甯,秦時明月漢時關。想像中,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也就不至於萬里長征人未還了。

  司馬遷在小時候,見過李廣,他的印象是李廣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名震一時的飛將軍,看來竟然是個很鄉土的人,口才不好。但是,李廣雖然粗土、不善言辭,司馬遷給他的評價卻是非常的高。司馬遷說:

  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死的時候,不管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感到深沉的悲哀。我想是因為他為人忠實有誠信。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都不說話,憑著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人來人往,最終桃李樹下,因為人氣的聚集,也會形成路徑的。

  有趣的是,一直到今天的日本東京與大阪,都還各有一所成蹊大學。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就是成蹊大學的畢業生。日本成蹊大學的名稱,就是來自于司馬遷對李廣的評贊。

  司馬遷雖然在小時候見過李廣,但是與李家三代,並無深交。他為了沒有 深交的李陵,受到極其不堪的羞辱。司馬遷有才華、有個性、有感情;甚至在感情的驅使之下,會不計後果,做出衝動的事情。司馬遷所謳歌、所讚賞的人,像項羽 與李廣,其實也都跟他一樣,有才華、有個性、有感情;也會因為感情而做出衝動的事情。這樣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他們悲劇英雄的宿命。

  司馬遷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他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寫什麼樣的人物。似乎也決定了,他寫什麼樣的人物,會投入多大程度的感情。

  所以,很多人評價司馬遷,不是一個純正理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是一個浪漫的文學歷史學家;或者說,是一個寫歷史故事的浪漫文學家。

  司馬遷愛才,他喜歡有才氣的人。他寫項羽的,是力能扛鼎,才氣過 ;他寫李廣是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司馬遷說李廣人高手長,天賦異稟善於射箭。別人怎麼學,都無法超越他。有一次他出外打獵,看到草叢中 一個石頭,他以為是老虎,一箭射出,箭力如神,整個得箭鏃都射入石頭之中。司馬遷寫的這個故事,到了唐朝,詩人盧綸把他寫成了廣為流傳的邊塞詩:林暗草 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塞下曲》)

  司馬遷寫李廣,寫的是一個戰場上的藝術家。李廣好多次與匈奴的對手遭 遇,李廣都是在發揮他個人的才華、發揮他個人的在戰場上的騎射藝術。好像是在敵我雙方陣營中,都只能看到他一個人的風采。不過,就像是一個藝術家,似乎不 能成為一個藝術公司成功的老闆。李廣作為戰鬥藝術家,並沒有帶來輝煌的開疆辟土的戰果。最後,李廣與大將軍衛青之間發生了矛盾,李廣因為行軍迷路,要被送 去審訊。李廣很感慨,認為自己一生戎馬,到了60多歲,怎麼還可以再去面對刀筆之吏的審訊、甚至是判監服刑的羞辱呢?於是,李廣告訴衛青,行軍迷路完 全是他一個人的錯,與他的屬下無關。李廣終於選擇了自殺,來維持他自己的尊嚴。一代名將,就在這個情況之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趣的是,司馬遷寫當代的名將衛青與霍去病,就沒有這麼多的感情。衛 青與霍去病都是開拓疆土的名將,功勳與官階都比李廣高很多,而且深得劉徹的寵愛。司馬遷形容李廣行軍大漠,缺水缺糧的時候,一定都是以士卒為優先。要讓士 卒喝夠了水、吃飽了,他才會喝水進食,所以士卒們都很愛戴他: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飲。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史記‧李將軍列傳》)

  霍去病剛好相反。霍去病少年富貴,注重享受,皇帝劉徹特地安排了十幾輛的專車,侍奉他的飲食。回軍的時候,自己的軍車剩下了糧食酒肉亂丟,但是士兵都面有饑色。

  驃騎將軍……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衛青與霍去病深得皇帝的寵愛,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徹有個很會唱歌跳舞的寵妃衛子夫,衛子夫就是衛青的姊姊、霍去病的阿姨。司馬遷對於靠著夫人關係而竄紅的人物,似乎沒有什麼感情上的偏愛。

  司馬遷是如何形容大將軍衛青呢?大將軍等於是總司令,是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司馬遷說衛青是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就是說衛青:為人仁善退讓,知道如何以柔軟的身段討得皇帝的歡喜。但是天下沒有多少人會稱賞他。

  司馬遷寫衛青與霍去病的傳記,對於這兩位名將作了一個很有趣的總評論。他說衛青與霍去病這兩位將軍,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都不願意招募賢能、排斥不肖。因為招募賢能、排斥不肖,會引起皇帝的猜忌,做人臣的只要奉法遵職就好。這兩位將軍,都沒有興趣幫助政府引進人才。

  太史公曰:蘇建語餘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 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 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比較李廣與衛青,李廣是一個失敗的將軍,最後是在軍前哀傷自刎;衛青是赫赫功名,位極人臣。

  但是,司馬遷寫李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寫李廣的自殺,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司馬遷寫衛青,卻是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對於我來說,要如何解讀司馬遷寫李廣、寫衛青霍去病的心境呢?

  我的感想是,司馬遷要說的是,李廣贏得了全天下的心,但是沒有贏得皇帝的心;衛青贏得了皇帝的心,卻沒有得到天下多少人的稱賞。

  司馬遷是否也是替自己,做了個千秋的歷史評價呢?他沒有贏得皇帝的心,但是他終究會贏得天下人的讚賞。

結語

  一個人的人格與個性,會決定他的作品風格。司馬遷是一個悲劇英雄,他 的作品,充滿了悲劇英雄的風格。我們看他寫的《項羽本紀》與他寫的《高祖本紀》,就可以知道,他所喜愛、所敬重的是失敗的英雄項羽;他對於劉邦,似乎是冷 眼看戲,還略帶鄙夷。我們比較他所寫的《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就可以知道,司馬遷所喜愛、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廣。他對於衛青、霍 去病,並沒有什麼多餘的感情。

  在功名成敗的評價上,劉邦與項羽的對抗,劉邦是贏家,項羽是輸家。衛 青、霍去病與李廣,其實是有兩代的恩怨。李廣的自殺,多多少少是與衛青有關的;李廣的兒子李敢英勇善戰,為了想替父親報仇,結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在功 名利祿的天平上,李廣輸得很慘。但是在司馬遷的筆下,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猶豫的給了項羽與李廣。同時,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劉邦、衛青與霍去病。司馬遷寫《史 記》,的確是投入了很多個人的感情。

  悲劇英雄寫悲劇英雄。司馬遷的想法很清楚,雖然他因為他的人格特質而受到了極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愛、最依戀、評價最高的,還是與他有相同人格特質的悲劇英雄。

(摘自臺灣《歷史月刊》2009258 作者:薛中鼎)
 http://his.tsingming.com/simaqian/Information/387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